电子课本网 第85页

第85页

信息发布者:
A
D
人山人海
人头攒动
人潮汹涌
摩肩接踵
福到了
中庭地白树栖鸦
冷露无声湿桂花
月落乌啼霜满天
明月松间照
露似真珠月似
泣涕零如雨
遗民泪尽胡
尘里
初闻涕泪满衣裳
年年有余
吃年糕
  吃鱼
☞本题考查了对诗句意思的理解。
☀A.句意: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,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。诗人用“常恐秋节至”表达对“青春”稍纵即逝的珍惜,其中一个“恐”字,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,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,表达的是珍惜时间的感叹,与传统节日无关,当选;
   B.句意: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,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。这两句话说的是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,但皇宫却例外,天还没黑,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,除了皇宫,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。诗中用“传”与“散”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,使人如见蜡烛之光,如闻轻烟之味。寒食禁火,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,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。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。
   C.句意: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,大家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。此句描写了新年元日热闹、欢乐和万象更新的情景,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,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,也表达出诗人对革新政治充满着信心。
   D.句意: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,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?此句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中秋节思亲之愁,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,更具月明人远、思深情长的意境。
✔故答案为:
A
☞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。
☀A项,根据《北京的春节》一文中的“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”“在腊八那天,家家都熬腊八粥”“从腊八起,铺户就加紧上年货”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”“过了二十三,大家就更忙了,春节眨眼就到了啊”“除夕真热闹”“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”“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”“元宵节呢,恰好是明月当空”“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”可知,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;再根据作者在这几个时间点所写的篇幅及内容的细化程度可知,本文以时间为经线,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,重点写了腊八、腊月二十三、除夕、正月初一、正月十五这五天,略写了初九、二十三、过了二十三、正月初六、正月十九,详略安排得当。
☀B项,阅读《腊八粥》一文可知,这篇文章可分为两个部分:①(第1段)总写腊八粥对人的吸引力,从孩子到老人都喜欢腊八粥;②(第2~19自然段)主要写“等粥”“喝粥”两件事。其中,“等粥的过程”写得比较详细,“喝粥”写得比较简略。“等粥”的过程(第2~17自然段)是课文的主要部分,共呈现出四个生动场景:盼粥、分粥、猜粥、看粥。“喝粥”的过程(第18-19自然段)作者没有用过多笔墨描写一家人喝粥的情景,而是独具匠心地生动描绘了八儿一家喝粥之后的情景。
☀C项,《迢迢牵牛星》借神话传说中牛郎、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,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,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。《十五夜望月》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,想念好友的情感。两首诗都表达了思念之情。
☀D项,阅读《藏戏》一文可知,这篇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:第一部分(1~3):以连续的三个问句开篇,点出藏戏的主要特点——“戴着面具演出”“演出时没有舞台”“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”。第二部分(4~17):详细介绍藏戏的来源及其主要特点。第三部分(18):用一句话总结全文,点明藏戏这一戏剧艺术靠“师传身授”的方式传承和发展。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。故D项“藏族的节日风俗”描述错误。
✔故答案为:D
☞本题考查了文学常识的积累。
☀“守岁”有着辞旧迎新,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,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的寓意,被流传至今。
☀春节贴“福”字,无论是现今还是过去,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,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。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,干脆将“福”字倒过来贴,表示“幸福已倒(到)”、“福气已倒(到)”。
☀软糯又富有韧劲的年糕也是南方过春节必备的食品。年糕除了好吃外,春节吃年糕还在于其好彩头,糕同“高”,寓意我们的日子年年高升。
☀鱼,取自谐音,在中华文化中代表着年年有“余”。中国人总是希望在年底还有所富余,因为如果在年底还有富余的话,那么意味着来年你会拥有更多的财富。不分南北、传统年夜饭上最不能缺少的菜就是鱼,而且通常是全鱼,象征着“年年有余”。
✔故答案为:
福到了
吃年糕    
吃鱼
年年有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