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子课本网 第43页

第43页

信息发布者:
② 



B
ABC

于谦
粉骨碎身浑不怕
要留清白
在人间
A
☞本题考查了对古诗中字义的辨析能力。
☀这句古诗的意思:平沙万里,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。连绵的燕山山岭上,一弯明月当空,如弯钩一般。
☀由诗意可知“钩”在此处的意思是:古代的一种兵器。
✔故答案为:
☞本题考查了对古诗中字义的辨析能力。
☀这句古诗的意思: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,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,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奔跑,立下功劳呢?
☀由诗意可知“走”在此处的意思是:跑。
✔故答案为:
☞本题考查了对古诗中字义的辨析能力。
☀这句古诗的意思:(石灰石)只有经过很多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,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。
☀由诗意可知“千锤万凿”在此处的意思是:很多次锤击开凿。
✔故答案为:
☞本题考查了对古诗中字义的辨析能力。
☀这句古诗的意思: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,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。
☀由诗意可知“原”在此处的意思是:原本,本来。
✔故答案为:
☞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。
☀这句诗的意思: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,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,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奔跑,立下功劳呢?
☀由诗意可知诗人渴望得到皇帝赏识,表达了企盼建功立业、渴望一展雄才大略的意愿,同时也隐含了现实中并没有被重用、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。诗句中并没有表达出自己的马战无不胜的意思,B项错误。
✔故答案为:
B
☞本题考查诗人形象品质的理解。
☀《竹石》全诗翻译: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,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。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,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,还是严冬的西北风,它都经受得住,仍然坚韧挺拔,顽强地生存着。
☀由诗意可知,诗歌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。开头一个“咬”字,一字千钧,极为有力,而且形象化,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。再以“不放松”来补足“咬”字,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。次句中的“破岩”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。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。不管风吹雨打,任凭霜寒雪冻,苍翠的青竹仍然“坚劲”,傲然挺立。“千磨万击”、“东西南北风”,极言考验之严酷。这首诗托物言志,诗人借竹子扎根破岩、不怕狂风猛吹的品质,抒发了自己刚强勇敢、坚定执着、像竹子一样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精神。诗中并没有传达出善良乐观的品质,故D项错误。
✔故答案为:ABC
☞本题考查对古文名句的识记能力。
☀有关《石灰吟》的作者可以结合课下注释直接写出,即明朝于谦。
☀根据题干中的“诗人清白正直、坚贞不屈,不向恶势力屈服,不与世俗同流合污”可定位到古诗中的“粉骨碎身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”,意思是即使粉骨碎身也全然不怕,只要能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。前一句“粉骨碎身浑不怕”中的“粉身碎骨”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,而“浑不怕”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。后一句“要留清白在人间”,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,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。
✔故答案为:明    于谦
粉骨碎身浑不怕    要留清白在人间
☞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方法的理解。
☀A项,《墨梅》是一首咏物诗。此诗开头两句直接描写墨梅,最后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,赞美墨梅不求人夸,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,实际上是诗人借梅自喻,托物言志,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。全诗构思精巧,一“淡”一“满”尽显个性,一方面,墨梅的优雅风姿与诗人的傲然形象相互呼应;另一方面,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跃然纸上,仿佛扑面而来。全诗中“诗格”、“画格”、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,有境界,有气魄,淡中有味,直中有曲,极富清新高雅之气,在元诗中别具特色。
   B项,《观书有感》是一首写景诗,作者借景喻理,以方塘作比喻,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。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,常有活水注入才能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,映照着天光云影。诗人以这种自然景象比喻只有不断接受新事物,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的道理。
   C项,《江南春》是一首写景诗,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,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,把江南风光写得神奇迷离,别有一番情趣,同时渗透出诗人对历史兴亡盛衰的感慨和对晚唐国运的隐忧。
   D项,《题西林壁》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,也是一首哲理诗。此诗前两句描述了庐山的多变形态,其横看绵延逶迤,崇山峻岭,郁郁葱葱,连环不绝;侧看则峰峦起伏,奇峰突起,耸入云端,远观和近赏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。后两句道出作者深思后的感悟:之所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有所不同,是因为身在其中。只有远离庐山,跳出庐山的遮蔽,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。诗人紧扣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,借助庐山之景的描画,深入浅出地表达哲思,故而此诗读来亲切自然,耐人寻味。
 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,《江南春》《观书有感》《题西林壁》这三首诗都是写景诗,而《墨梅》则是一首咏物诗,借物抒情,与其他三首诗表达方法不同。
故答案为:
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