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子课本网
›
第90页
第90页
信息发布者:
示例:春天到了,花儿露出了美丽的笑脸。
示例:这房间只有巴掌大。
听到这个喜讯,谁能不欣喜若狂呢?
这座山高达一千多米,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。
讽刺维克多从来不读书
近水知鱼性
日久见人心
读书须用意
胜读十年书
莫道君行早
D
A
C
☞本题考查了文学常识的积累。
☀A、B、C选项对应正确;D选项,《汤姆·索亚历险记》是美国小说家马克·吐温187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。书中的杀人犯为印度安人乔埃,他诬陷彼得为凶手,结果被汤姆指证,得到了应有的报应,所以D选项情节对应错误。
✔故答案为:D
☞本题考查了对拟人句的理解和运用。
☀要改成拟人句,就要把描写的对象赋予人的特征,例句中“花儿”是描写的对象,它的状态是“开”,围绕这一内容来写拟人句,可以说花儿露出了笑脸,或者花儿舒展开自己的肢体等等。
✔故答案为:春天到了,花儿露出了美丽的笑脸。
☞本题考查了对夸张句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。
☀夸张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,来突出事物的本质。本题中的对象是“房间”,它的特征是“小”,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,那么就可以采取言过其实的方法,说它小得“只有巴掌大”、“只有一粒灰尘大”等等。
✔故答案为:这房间只有巴掌大。
☞本题考查陈述句改反问句的能力。
☀首先我们要明确这句话的肯定词是“每个人都欣喜若狂”,那么可将其改为否定词“不欣喜若狂”;在此之前加上反问语气词“谁能”,对陈述句中的“每个人”进行提问;句末加上疑问助词“呢”;句号改成问号;因此这句话可改写为:听到这个喜讯,谁能不欣喜若狂呢?
✔故答案为:听到这个喜讯,谁能不欣喜若狂呢?
☞本题考查了对说明方法的运用能力。
☀题干要求运用两种说明方法来改写句子,根据提示,我们回顾一下说明方法的种类及作用,然后再来观察句子,运用合适的说明方法对它的特征进行说明。
☀句中的描写对象是“山”,它的特征是“高”,那么针对“高”这个特征我们可以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来对它进行说明。比如可以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,以具体的数据来表现山很高,如:山高一千多米,一万多米等,此外,还可以用打比方的方法,根据山联想到其他高耸的事物,将高山比作其他高高耸立的事物以此来形象地说明山高的特征,如:高山像巨人,像摩天大厦等。综上,具体写出来为:这座山高达一千多米,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。
✔故答案为:这座山高达一千多米,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。
☞本题考查了对句意的理解能力。
☀冬妮娅的话是针对维克多说的,维克多说:“书读得多了,人会变老的。”也就是说“书读得多”可以导致“老”这个结果,而冬妮娅说“你永远年轻。”年轻是老的对立词,那么反推结果就是:“不老”推出“不读书”。所以冬妮娅的意思是:讽刺维克多从来不读书。
✔故答案为:讽刺维克多从来不读书。
☞本题考查了根据语境补充俗语。
☀1.根据语境,这里指听了对方的讲座受益很大,所以用俗语“听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”比较合适。
2.
根据语境,这里指要了解森林里的物种必须到森林里去探索,所以用俗语“近水知鱼性,近山识鸟音”比较合适。
3.
根据语境,这里指读书要下一番苦功夫,所以用俗语“读书须用意,一字值千金”比较合适。
✔故答案为:
近水知鱼性 日久见人心 读书须用意 胜读十年书 莫道君行早
D
A
C
上一页
下一页